福建:武夷山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 手工制茶技艺再现“岩骨花香”

福建:武夷山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 手工制茶技艺再现“岩骨花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3 16: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3日,福建武夷山市天心村民背着茶篮前往九龙窠绿色生态茶园采摘武夷岩茶。

近日,笔者走访武夷山多家岩茶厂,目睹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刘国英、刘峰等茶人手工制茶的全过程。这些传承人始终坚持传统工艺,通过“采青、萎凋、做青(摇青)、杀青、揉捻、烘焙”等繁复工序,赋予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

日光萎凋:奠定香味的基石

作为制茶首道工序,日光萎凋需精准把控鲜叶失水程度。茶青经摊晾、日晒后,叶面光泽渐褪,青气消散,清香显露。刘宝顺介绍,萎凋过重则成“死叶”,不足则影响后续做青,需根据品种、天气灵活调整,即“看青晒青”。

做青:半发酵的智慧

做青是形成岩茶品质的核心环节,通过摇青与静置交替,促使叶片边缘碰撞摩擦,形成“绿叶红镶边”特征,同时激发花果香。传承人刘国英演示了传统做青技艺:茶青在水筛中螺旋翻滚,摇动力度“前轻后重”,时间“前短后长”,结合“做手”(轻拍茶青)弥补摇动不足,促进酶促氧化。这一过程需动态平衡温度、湿度及茶青状态,遵循“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原则。

传承与创新并重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始于汉代,清代趋于完善,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2022年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之一列入人类非遗。尽管现代机械逐步替代部分工序,但刘宝顺刘峰刘国英游玉琼等传承人仍坚持手工制茶,认为传统工艺能最大程度保留茶叶活性与风味。

从萎凋到烘焙,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茶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技艺的坚守。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岩韵”不仅源于丹山碧水的馈赠,更离不开代代匠人的匠心传承。这一非遗技艺的活态延续,正为世界茶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图 邱汝泉∣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