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研究的新资料与新路径”研习营在永泰成功举办

“中国乡村研究的新资料与新路径”研习营在永泰成功举办

来源:大美永泰 2025-07-10 15: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6月30日上午,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与哈佛燕京学社联合举办的“中国乡村研究的新资料与新路径”研习营(第2期)暨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与区域史研究”研究生暑期学校(第7期)正式开幕。来自哈佛大学、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的40余名师生相聚福建永泰嵩口古镇。

(研习营在永泰漈头献宝厝合影,主办方供图)

研习营传承傅衣凌学派“走向民间”的学术理念,通过为期一周的田野文献研习,践行“回到历史现场”的史学实践。哈佛大学宋怡明、北京大学刘永华、浙江大学杜正贞、新加坡国立大学成国泉、厦门大学郑振满和黄向春、台湾大学李文良和项洁将分别开设讲座,介绍中国乡村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研习营成员在乡间行走,主办方供图)

在研习营期间,师生共同深入研读选自《八闽文库·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文献,从中了解明清以来环戴云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这些原生态文书通过“现场采集影像后归还”模式,在本地民众协作下完成数字化抢救与系统性整理。

(研习营成员在嵩口研读文书,图/魏乃武)

研习营深入文书所在地进行考察,通过与当地村民的访谈交流,践行“田野中理解文献”的研究理念。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陈锦华书记指出,厦门大学秉承将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史学传统,通过基层视角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张侃院长指出,研习营延续了厦门大学历史学科扎根民间的学术传统。

(研习营成员在永泰漈头献宝厝考察,主办方供图)

郑振满教授强调,研习营旨在推动“走出书斋、走进田野”的学术训练,通过跨学科现场互动,培育青年学者的实践研究能力。

宋怡明教授指出,永泰文书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其“原生态”为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突破口。研习营将推动民间文献、田野调查与数字人文的跨学科融合。

此次为期一周的研习营,通过系统解读民间文书来还原百姓生活原貌,对构建人民视角的历史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