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把零件变成会跑的小车,看着它按指令冲过终点时,我感觉自己离科学家的梦想近了一步。”8月2日,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月流村永福楼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永定侨育中学高中生胡昌林捧着刚组装完成的智能小车,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场由共青团永定区委、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创客社团联合打造的“点亮智慧之光·启迪科学梦想”——“科学工作坊”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让学子在客家土楼中与科技来了一场奇妙的“双向奔赴”。
古楼焕新颜:科普基地架起山区“科学桥”
在闽西南的群山之间,永定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智慧和文化内涵闻名世界。而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下洋镇月流村的永福楼,如今有了新的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不仅承载着客家人的文化记忆,更成为山区学子触摸科学的“立体课堂”。
“我们希望通过基地建设,让科学精神从‘遥远传说’变成‘可感可学’的身边事。”共青团永定区委书记林琴琴介绍说,作为闽西南科学传播的重要支点,基地将龙岩籍科学家的奋斗故事、院士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青少年能理解的科普内容,帮青少年解答“成长向何处去”的人生命题。此次“科学工作坊”正是基地发挥作用的生动实践,也是高校与地方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
“未来,我们会通过线上指导、暑期实践等方式,持续为同学们提供科创支持。”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吴清副教授说。
科技初体验:从“纸上谈兵”到“动手创造”
“机器人为什么能精准投篮?小车怎么才能按路线行驶?”8月1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创客社团的7名师生一到永定,就前往侨育中学为16名高中生开启“科学预热课”,社团成员用趣味实验和互动问答,点燃了同学们的好奇心。
8月2日上午,“科学工作坊”科普实践活动在永福楼有序启动。刚走进基地,robocon投篮机器人的表演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它灵活地运球、瞄准、投篮,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引得现场阵阵欢呼。“大家看,机器人的‘手臂’运用了杠杆原理,传感器就像它的‘眼睛’,能精准识别目标。”社团成员边演示边讲解,把复杂的机械原理讲得通俗易懂。
最令人期待的智能小车组装环节来了。同学们两人一组围坐桌前,手里捧着齿轮、电机、电路板等零件,在社团成员的指导下开始“造车”。“这里的线路要接对,不然小车会‘迷路’。”“齿轮咬合要紧凑,不然动力不够哦。”土楼里不时传来耐心的指导声和欢快的讨论声。有的小组为零件安装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则因为成功接通电控系统欢呼雀跃。当编程指令输入后,一辆辆智能小车“嗖”地冲出起点,在赛道上平稳飞驰,现场瞬间沸腾起来。加油声、喝彩声与土楼的回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最动听的“科技交响乐”。
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涂善东教授到现场指导,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孙丽丽、汪华林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谢素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等“科学大咖”,高兴地与同学们一起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群山区少年与科学“初见”的珍贵瞬间。
据悉,涂善东1961年出生在永定的乡村教师家庭,先后在永定下洋镇月流和初溪村、大溪乡联和村等读小学,在侨育中学与峰市中学度过了青少年时光,直至考入大学,他对永定怀有深厚的感情。
文化融科技:土楼里的“双向成长”
科技的火花尚未熄灭,文化的浸润已然开启。午后,师生们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洪坑土楼群,在振成楼的圆形天井中感受“八卦布局”古老而独特的魅力,在客家家训馆里品读“孝悌传家”的千年古训,在环兴楼体验数字技术与传统土楼碰撞出的文旅新玩法。
“土楼的抗震设计藏着力学原理,家族聚居的传统里有社会学智慧,我们身边原来处处是‘科学’。”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张赛洋感叹道。
暮色中的环兴楼亮起灯火,烟火在夜空绽放。这场始于科学、归于文化的实践活动,为永定青少年埋下了一颗科技的种子。正如林琴琴所说:“我们期待这颗种子在土楼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让更多山区学子带着科学梦想,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马臻丨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