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走进长汀县河田镇全国种粮大户傅木清的远丰优质稻生产基地,千亩稻田宛如一片碧绿的海洋,新插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荡起层层绿浪。傅木清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黝黑的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双抢刚忙完,今年夏季稻亩产1100斤,比去年又增产100斤。看这秧苗的长势,今年指定又是个丰收年!”
从昔日贫瘠的“火焰山”到如今丰产的“米粮仓”,从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到土地肥沃的“生态田”,再到科技护航的“科技田”,傅木清一家三代人,亲历了长汀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山美、水美、田肥、人富”的华丽转身,用实实在在的丰收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老父亲傅美春的“望天田”:在贫瘠土地上艰难求生
“山上光溜溜,田里都是黄泥沙。下雨时,泥沙往河里冲,河床比田还高。”傅木清的父亲傅美春,今年已经85岁了,每当提起过去,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便写满了辛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汀县河田镇的水土流失状况触目惊心。那时的山被人们称为“火焰山”,70°C的地表烤得红壤裸露;那时的稻田是“望天田”,一场暴雨就能冲得颗粒无收。不闻虫鸣,不见鼠迹,“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傅美春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却总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
“那时候种稻谷、芋头、地瓜,一亩田才收三四百斤稻子,五口人根本不够吃。”傅美春说,最让人头疼的是缺水。因为山上留不住水,田里十分缺水,为了让水田灌满水,全家轮着“守水”。“白天守,晚上也守,那时候,为了抢水,乡亲们没少吵架,甚至翻脸。”
即便守住了水,收成依旧没保障。暴雨一来,田里庄稼就被冲得七零八落,甚至颗粒无收。尽管傅美春很努力,挖鱼鳞坑、编茅草帘、修拦沙坝,但要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温饱,实在难!
恶劣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长汀被列为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试点。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到中央工作后,又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感召下,长汀县用史无前例的力度,开展大规模治山治水和生态修复。
傅木清的“生态田”:从水土治理中迎来生机
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曾经的“火焰山”渐渐有了生机,绿色一点点覆盖了山体,森林覆盖率不断攀升。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也逐渐肥沃起来。这让外出打工的傅木清看到了希望。2006年,傅木清回到家乡,和朋友在河田镇连片承包1000多亩耕地种水稻。“那时候,水多了,土也不跑了,我们才有底气种这么多田。”傅木清笑着说。他还添置了收割机、旋耕机等设备,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种粮大户。
2008年,傅木清牵头成立远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带着乡亲们一起抱团发展。“犁田不用牛、插秧不弯腰、收割不用刀、烘干不看天。”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说出了机械化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合作社实现了机耕、育秧、插秧、防治、收割“五统一”,种植面积扩展到6000多亩。2014年合作社建立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谢联辉院士的植保团队、谢华安院士培育的优质水稻,成了合作社年年丰产“秘诀”。2022年,“福香占”水稻在河田创下单季亩产670公斤的全省纪录,傅木清承包的6000多亩地,年产值超2300万元。
“过去亩产才200公斤,现在翻了一番不止!”傅木清蹲下身,抓起一把黑黝的泥土,“你看这土多肥,生态好了,想不丰收都难,这就是绿水青山给我们的馈赠。”
儿子傅桥的“科技田”:向智慧农业进军
“多光谱无人机测出来的处方图,就像医生开的药方。哪里有病虫害,植保无人机就精准打药,至少能减少20%农药用量。”傅桥正操作着无人机,对刚刚种下不久的秧苗进行喷药作业,脸上写满自信。这位90后年轻小伙,是傅木清的儿子,带着智慧农业技术,为家里的“种粮梦”插上了科技翅膀。
傅桥是听着水土治理故事长大的,深知好生态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毕业后,他先在福州农企研学,2016年,他带着“联农带农”的想法回到家乡,和伙伴们创办合作社,目标直指村里的撂荒地。
在河田镇罗地村,180亩曾经长满杂草的撂荒地,在傅桥的努力下,仅一个多月,就成了“智慧粮仓”。田里布满土壤传感器,就像“神经末梢”实时监测湿度、温度、水质,田间高清夜视摄像头24小时值守。“一旦湿度低于最优值,系统就会报警,我们可以及时精准补水。”在合作社智慧农业中心,屏幕上的数据跳动不停,“这是‘监测-分析-响应’的闭环,比老一辈‘看天吃饭’科学多了。”
今年,合作社引入的“优质稻全产业链智慧管理平台”,更是让种植计划与气象、土壤数据精准匹配。“每一株稻子都在最适宜的环境里生长,亩产轻松过千斤。”傅桥说,整个种植模式成熟后,产量会更高。“好生态打底,科技来帮忙,产量自然往上走。”
如今,傅桥的合作社成了长汀“科技复垦”的标杆。“下一步,我们想把这“科技田”做成样板,带着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干。甚至我们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通过电商、直播等渠道,把我们优质的大米送到更多的城市餐桌,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傅桥的眼里,闪着对未来的憧憬。
记者手记
傅木清一家三代人的种田故事,折射出的是长汀县数十年坚持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推动,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看到了像傅木清一家这样的普通农民,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用自己的双手,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长汀这片红土地重焕勃勃生机。长汀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定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让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记者 张春槐 严庆锋 郑雪芳 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