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十年跨越发展谱写现代化国际城市新篇

福州三十年跨越发展谱写现代化国际城市新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1: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三山两塔阅千年,闽水润榕荫,坊巷漫茶香,潮生万古流——这,便是福州。

33年前,福州擘画“3820”战略工程,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十易其稿”,编制完成《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系统谋划了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重点。1995年8月28日,福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中长期发展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

30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成就全面丰富、真实可感,福州正在把当年一笔一画勾勒的美好蓝图,铺展为大潮涌动、千帆竞发的壮美画卷。

福州滨海新城。(供图)

经济腾飞:从“百亿级”到“万亿级”的跨越​

三十年来,福州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464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4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3%,经济总量位居福建省首位,跻身全国城市第十七强,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也从第十位上升至第八位。

依托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福州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福州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相继落地,中印尼“两国双园”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在产业动能方面,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双轮驱动”,正迅速崛起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福州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累计推动904个数字经济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达7769亿元。全市数字经济规模从2018年的28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900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近20%,占GDP比重高达56%。

同时,作为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州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400亿元。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内首座深海自动旋转海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首座自主建造的大型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等领先技术,推动现代渔业迈向智能化、深远海化。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百年船政基因薪火相传——马尾造船厂焕发全新活力,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屡破行业纪录,展现强劲动能。

福州海峡会展中心。(陈捷阳 摄)

生态宜居:绿色福地擦亮城市名片​​

7月24日,津巴布韦传来喜讯——福州正式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福建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这是福州继2003年获评“国家园林城市”、2017年获批“国家森林城市”之后,在生态建设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

这些荣誉的背后,既得益于福州优越的自然条件——坐拥58座山体、139条内河及19.42万公顷湿地,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生态保护实践。面对复杂水网和频发自然灾害的挑战,福州创新性地实施水岸同治,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管网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消除了黑臭水体,实现城区内河水系整体提质。

福州晋安湖公园。(供图)

随着河道生态持续改善,福州城区陆续开设了29条内河游航线,在晋安湖、旗山湖、西湖等处都建有悠游码头,游客可享受“舟”游福州的独特体验。

“城里三山古越都,满眼皆是绿荫蔽。”作为一座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福州精心守护生态本底,全市遍布超过1400座公园,享有“千园之城”的美誉。2024年底,面积达21公顷的三江口植物园正式开放,为福州再添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

秉承“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福州还建成总长1375公里的“福道”。这些“幸福之道”将山体、水系、公园与街道有机连接,在提供开放安全绿色空间的同时,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2024年福州的森林覆盖率达51.77%,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二;人均绿地面积由1995年的4.45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的15.97平方米,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扎实进展。

福州郊野公园。(林双伟摄)

文脉传承:千年闽都书写时代新韵

从高处远眺福州城区,一条长约6.5公里的中轴线北起屏山镇海楼,一路向南延伸跨闽江达烟台山,串联起三坊七巷、华林寺、孔庙等历史遗迹。它们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往昔。

福州三坊七巷。(供图)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坊七巷至今仍保存有200余座古厝,堪称“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因房地产开发热潮,三坊七巷一度面临拆除危机。紧急关头,福州市政府当机立断于1991年启动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

工程秉持“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持续至今,累计投入约50亿元,修复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

三坊七巷保护与修复工程主设计师严龙华介绍说,工程尤其注重保护街区格局与整体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连续性,强调街区与当代城市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之成为“一册打开的史书”。

修复保护的同时,福州着力开发利用好文物和古建筑资源。徜徉于三坊七巷间,一个个文化空间如珍珠般镶嵌在古厝之中,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林则徐纪念馆内,“林则徐史绩展”与禁毒展馆诉说着虎门销烟的壮烈;走进严复故居,可以通过展陈追寻他严谨治学、首倡变革的一生;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则成为党史教育基地,将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通过古今融合,三坊七巷正发展成为福州传统文化展示交流中心与文创产业基地,自2015年起,连续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千万人次,先后获得“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优秀案例”“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荣誉,成为八闽文化通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以三坊七巷为范本,福州已构建起覆盖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261条传统老街巷、1200余处重点文物古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闽都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镇海楼。(俞松 摄)

从“万人答卷”擘画蓝图,到“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续奋斗,福州三十年发展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3820”战略工程所蕴含的超前眼光和科学价值,共同印证了“有福之州,造福于民”的发展初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州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努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福州篇章。

(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