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江两岸的茉莉花田里,花农们正忙着采摘含苞待放的花蕾;在茶厂的窨制车间,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茉莉花与茶叶的完美融合;在电商直播间,年轻主播们正向全国网友展示着茉莉花系列产品......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茶叶贸易的关键节点,见证了近代中国茶叶的辉煌。盛夏时节,满城茉莉飘香,不仅芬芳了街头巷尾,更催生了以茉莉花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为福州就业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就业超5万人
九月的日光漫过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近百亩茉莉花田在风中摇曳,每年5月至10月是茉莉花的采摘期,日均采摘量可达400斤,为村庄带来持续的生机与收益。如今,这片茉莉花田不仅带动周边100多位村民就业,更成为侯官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福州作为全国首个茶文化“双世遗”城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24年茉莉花茶产量接近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品牌价值超46亿元,年出口约1500吨,创汇逾千万美元,全市茉莉花产业共带动就业超5万人。
技能培训赋能,"一朵花"培养多类人才
“人的一生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做好福州茉莉花茶,是我们一代福州茶人的追求。”这是闽榕茉莉花茶业董事长王德星的追求,他已专注福州茉莉花茶四十余年。他紧密地把生态资源保护与传统工艺传承创新有机相结合,打造出世界级茉莉花茶,让闽榕“冰糖甜”的福州茉莉花茶飘香世界。王德星坚持培养技术人才,工作室成员获评福州市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传承大师5人,传承人4人,获国家一级评茶师1人,国家二级评茶师5人;并成立“闽榕产业化联合体”开展生态茶园和茉莉花基地建设,指导福州仓山区、长乐区等地花农及霞浦县、清流县、安溪县等闽东南地区茶农增产增收。
“参加培训后,我不仅学会了茉莉花种植技术,还掌握了电商销售技巧,现在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茉莉花,月收入比原来提高了2000多元。”连江县丹阳镇花农林大姐高兴地说。
新业态涌现,年轻人返乡创业成趋势
茉莉花产业不仅带动了传统就业,更催生了新业态。“茶企革新者”傅晓萍,从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回国后,进入福建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傅天龙创立的春伦集团,开启了自己在茶行业的征程。“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她创立福州馥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推出“馥源”和“ITEAMO”两大品牌,前者将茉莉花茶与轻食、社交场景结合,以20-30元的价格主打年轻白领市场;后者则定位高端美学茶空间,空间设计巧妙融入禅茶、国潮元素,茶器也选用可循环材料,开业后便迅速出圈,成为福州火热的网红打卡地。
像傅晓萍这样的创业者不在少数。1996年出生的陈祥宏,毕业于仰恩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福州市发来茶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他用现代运营理念推动非遗茉莉花茶创新发展,荣获2021年福州市人社局“植根榕城”优秀创业项目。
通过建立标准化净花车间、布局三坊七巷及机场专柜、开设融合式体验茶馆,他带领"胪雷花茶"品牌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拓展,抖音单场销售突破19万元,产品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在陈祥宏看来,茉莉花茶产业正涌现出文化体验、电商直播、茶旅融合等新业态,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近年来,福州市着力提升青年创业能力,持续实施“植根榕城”优秀创业项目资助计划,每年遴选100个创业项目,按等次分别给予3万元-10万元资助,并提供创业跟踪辅导。2017年以来,累计资助800个创业项目,发放资金4000万元,形成了“孵化—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
搭建对接平台,政策扶持见实效
福州拥有茉莉花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品牌龙头企业族群数量全国领先。为促进人才与茉莉花产业岗位高效匹配,市人社局常态化组织“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活动,为茉莉花茶产业企业提供人才;利用“福你就业”等线上平台,推送相关招聘信息;在重点乡镇举办专场招聘会,送岗位下乡入户。同时,市人社局在晋安区、仓山区等茉莉花茶重点产区设立了44个就业服务驿站,提供政策咨询、招聘对接、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2024年以来,福州市人社局共开展补贴性茶叶相关职业技能培训4164人次,发放职业培训补贴、稳岗补贴近千万元。
(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