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村书院落成暨余潜士史迹展隆重开幕

耕村书院落成暨余潜士史迹展隆重开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1 16: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9日,永泰县大洋镇珠洋文化中心庄重肃穆,耕村书院落成暨余潜士史迹展开幕仪式于此隆重举行。是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八百余人齐聚一堂,见证这一承载道统、赓续文脉的文化盛事。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阮诗玮,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军区空军原副政委余爱水少将,福建省文联主席陆开锦,福建省委编办原主任陈元邦,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福建省福文化研究院院长马照南,福建省委督查室原主任、福建省委办公厅一级巡视员谢道勇,福建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原主任、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余潜士研究院院长余则镜,福州市政协副主席郑章干,福建省侨联原副主席、福建余氏理事会会长余桂州,福建省矿业协会会长、永泰县余潜士基金会执行会长余则灶,永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卫忠,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秀群、永泰县慈善总会会长余斌,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仪式,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秀群致辞,对书院落成与史迹展揭幕表示热烈祝贺,并勉励以文化人、以文润乡,续写新时代乡村文明新篇章。

仪式中,阮诗玮会长为“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余潜士研究院”授牌,标志余潜士学术研究步入体系化、机构化新阶段。阮诗玮会长与余爱水将军共同为余则镇、余则昌、余灵文、余林通四位贤达颁发“捐赠百万以上纪念金牌”,以彰其慷慨解囊、兴文助教之善举。

耕村书院,乃为纪念晚清名儒余潜士而建。潜士公,字时缵,号耕村,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樟坂人也。一生恪守程朱之道,主讲鳌峰、寿泉等书院三十余载,门生遍及闽台,世称“闽道学之宗”“理学东南重镇”。其人以诚正修身,以教化济世,朝廷赐进士出身,入祀乡贤,配祭孔庙,遗著《耕邨全集》点校刊行,道光远被,影响深远。

书院建筑依古庄寨形制,与田园相映,古朴清雅。内设五馆,系统展示潜士公文化脉络与传承体系,更有藏书阁与祀孔朱之堂,木石镌刻、楹联题咏皆出自潜士诗句,由其后人亲书,文气郁郁,墨香悠远。游人至此,如入圣贤之室,可问道、可静思、可感怀古今之变、可体悟天理人心。

同期开幕之“余潜士史迹展”位于书院二层,以图文、实物、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再现潜士公苦读石室、执教鳌峰、辞举孝廉、终老教席之生平。其人以拔贡第一见称于世,更以淡泊明志、教泽长流垂范后人,堪称乡贤典范、理学宗师。

耕村书院尤重“活态传承”,特设“太君馆”“家风馆”“积善馆”“博士馆”等,展示潜士思想传承、家训实践与后人善行,使传统文化可见、可感、可传、可活。

永泰县余潜士基金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汇聚善心,累计接收捐款超2800万元,致力文化设施建设、奖教助学、博士彰匾等公益事业,并于去岁隆重举行潜士公诞辰240周年纪念大会,凝炼“读书修为、诚信宽容、乐善好义、家国情怀”为新家训,以家风带乡风,以文化促振兴。

今后,耕村书院将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扩大对外交流,深化与海内外高校及文化机构之合作,建设余潜士文化研究中心与青少年研学基地,推动闽学研究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实现文化“转化”与“创新”,为乡土中国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仪式结束后,余爱水将军于“新文化讲坛”作首场学术讲座,为余潜士文化研究开启新章。余爱水将军在耕村书院首讲中,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善、勤、情、均、统”,并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十个实践要点:学有真知、醒有思考、言有情理、行有遵循、立有正气、遇有乐观、任有忠诚、施有仁慈、怀有天下、得有超越。他强调传统文化并非静止的历史遗存,而是鲜活的精神指引,呼吁大家将其融入行动,做有根、有魂、有担当的中国人。

书院既起,道统不坠;

斯文在兹,吾道东矣。

(余庆∣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