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江经验”提出23周年之际,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弘扬慈善精神,践行阳光资助”实践团深入晋江大地,以“慈善文化溯源—机构运作调研—政校协同创新”为主线,开展一场跨越千年的慈善文化寻根之旅。
从明代慈善家李五的“修桥济世”到现代慈善组织的“精准帮扶”,从“心银行”无息贷款到“慈善+N”共同富裕实践,实践团系统梳理了晋江慈善发展成果,推动政校资源联动,为县域慈善事业创新与资助育人融合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慈善文化溯源:解码晋江“人人可慈善”
晋江慈善文化的基因,深植于海洋文化与宗族文化的双重沃土。明代商人李五独资修葺洛阳桥、建桂岩书院,以“富而好施”的实践诠释“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其事迹被载入《泉州府志》,成为闽南慈善文化的精神坐标。清代安海育婴堂以“济世利人”为训,累计收养弃婴2.15万人,印证了“人多好义,凡邑中兴建大事,及寻常施舍,家非富饶,亦耻为人后”的民间慈善传统。
改革开放后,晋江慈善文化焕发新生机。华侨反哺、民营企业家引领、政府引导的“三轮驱动”模式,推动慈善捐赠总额位居全国县级前列。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23年来,募集善款超50余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1万人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慈善生态。这种“人人可慈善”的文化基因,正是“晋江经验”中“处理好有形通道与无形通道关系”的生动写照。
慈善机构运作:精准帮扶与创新模式
调研显示,晋江慈善组织已构建“精准-可持续-数字化”三位一体的新范式。众诚慈善协会以“资金+走访+资源”立体模式,把“助学圆梦”“助孤微心愿”从单一救助升级为精神赋能;仁爱慈善协会以“资助+心理关怀+职业规划”三位一体模式,帮助受助学生实现从“脱贫”到“发展”的跨越;英林心基金会“心银行”项目向本科生最高发放1.2万元无息无期限贷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等受益,传递“被信任的力量”。英林心·心商店推行“公益+商业”模式,将捐赠物资转化为明星IP文创,线上线下动态销售,实现公益自我造血,让“购物即公益”成为潮流。晋江市民政局搭建“慈善信息平台”,捐赠数据实时公示、受助需求精准匹配,确保每一笔善款“可追溯、可评价、可传播”,推动慈善运行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碎片化迈向系统化。
深化政校协同育人:打造慈善“双向赋能”新场景
实践团以调研成果为基础,联合晋江民政局、慈善组织,构建“资源互通、责任共担”的协同机制,为晋江慈善事业注入青春力量。一是慈善文化进校园,依托晋江市慈善馆、李五纪念馆、安平桥史料开展公益讲座、支教课堂等,把千年善举嵌入课程思政,打造“行走的慈善课堂”;二是搭建角色转换制。借鉴英林心“志愿者反哺”经验,受助学生进母校、进社区、进家乡开展政策宣传,参与资助政策解读、慈善文化、社区服务、支教帮扶等资助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责任意识,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三是推进资源联动化。开发慈善文创、共创公益项目,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项目策划、执行与评估,在服务中涵育社会责任,真正实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华丽转身。
共同富裕目标:慈善力量的县域实践
晋江正以“慈善+N”模式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通过“慈善+产业”“慈善+教育”“慈善+乡村”等路径,实现三大突破。一是经济维度。慈善捐赠助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安踏集团捐赠超10亿元支持教育、医疗,形成“企业壮大-反哺社会-产业升级”的闭环。二是社会维度。晋江慈善项目在精准帮扶“一老一小一困”群体上持续发力,“四帮四扶”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抓手,帮助2000余户特困家庭实现不同程度的解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帮扶模式。三是文化维度。晋江市慈善馆、李五纪念馆等载体,推动“崇德向善”从个体行为升华为集体认同,为共同富裕注入精神动力。
实践赋能成长:以慈善之光照亮成长路
从李五的“修桥济世”到英林心的“心银行”模式,从“晋江经验”的经济奇迹到“晋江慈善文化”的共同富裕,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弘扬慈善精神,践行阳光资助”实践团以青春视角解码慈善基因,以实践行动续写育人新篇。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证明:慈善不仅是物质帮扶的“输血机”,更是精神传承的“造血干细胞”;不仅是一次对晋江慈善文化的系统梳理,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资助育人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思想碰撞。从历史到现实、从政府到民间、从接收到给予,“受助者常怀感恩、助人者传递温暖”的青春火种,为新时代慈善事业与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晋江方案”。
(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