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老式月饼”走俏中秋 传统匠心守护舌尖乡愁

福建永定:“老式月饼”走俏中秋 传统匠心守护舌尖乡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6 16: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秋临近,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的传统“老式月饼”迎来销售旺季。在新式月饼层出不穷的市场中,当地一家坚守手工制作40余年的老作坊,凭借地道“老味道”年销50万个月饼,成为游子心中的“乡愁符号”。

图片

9月25日,永定区高陂奇奇食品厂的车间内一派忙碌。60岁的糕点师蔡壮伟带领十余名工人赶制订单,馅料调配、和面、包馅、压模、烘烤……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刚出炉的手工月饼金黄油亮,浓郁香气扑面而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线上线下同步卖,月饼最远寄到了内蒙古,每天做3000多个还是不够卖!”蔡壮伟语气里满是高兴。作为拥有40多年经验的老匠人,他始终严守传统:从原料采购到制作全程把关,保留传统馅料与和面方法,同时融入现代化烘焙、包装技术,既留住老味道,又延长了保质期。

一枚手工月饼的诞生并不容易,要历经20多道工序、耗时3至4小时,面团揉制、馅料调配全靠师傅手工把控。这份“慢工出细活”的坚持,让月饼虽无华丽包装,却以酥软香甜、甜而不腻的口感圈粉无数。“每逢中秋,我们单日销量能突破上万个,复购率更是达到100%。”蔡壮伟的儿媳罗丽平说,她跟着公公学做老月饼多年,已是手艺的重要传承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蔡壮伟而言,月饼不只是谋生手艺,更藏着儿时的温暖记忆。“小时候和兄弟姐妹分吃一块月饼,那种幸福感一辈子忘不了。”如今,他不仅坚守手艺,更将其传给儿女,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尝到家乡味。而对消费者来说,这朴素包装里的月饼,正是乡愁的寄托——不少在外客家人通过微信下单,让“家乡的味道”随快递送往全国各地。

“尝过很多网红月饼,还是最爱这‘家乡味’,一口咬下去就像回到老屋庭院,听长辈讲中秋故事。”一位顾客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蔡壮伟介绍,目前工厂60%的订单都来自外乡客家人,他们下单的核心,就是为了这一口熟悉的乡愁。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悉,高陂月饼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在永定小有名气,多年来培养了大批面点师傅,老手艺代代相传。面对新式月饼的冲击,蔡壮伟也在创新,他主动了解年轻人需求,开发适配新时代的品类,但始终守住手工制作的核心。如今,每年中秋期间,高陂月饼销售总量超50万个。

“只要还有人爱吃,这手艺就断不了。”蔡壮伟说,高陂月饼不只是食物,更是技艺的传承、匠心的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会带着这份老味道,让永定的甜蜜中秋记忆走得更远。”

在奇奇食品厂采访时,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蔡壮伟的笔记本上,除了记录配方,还写满顾客反馈。“上海张女士说皮厚了点”“广州陈先生建议减少糖量”……这些字迹,恰似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故乡与他乡。当机械复制的时代浪潮涌来,高陂月饼用4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老味道”,从来不是时间的囚徒,而是匠心的传承者。

(黄秋萍 范浩东∣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