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四维协同”,使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入心见行

闽南师范大学:“四维协同”,使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入心见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2 15: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学方向、事关育人根本。近年来,闽南师范大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以“创新—融合—赋能—增效”为核心的“四维协同”工作格局,持续推动思政工作走深走实、入心见行,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创新引领,激活思政工作“源动力”

强化理念创新,系统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使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各环节。加强顶层设计,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协同联动、校院两级紧密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实现思政资源有效整合、育人力量系统聚合。

推进载体创新,全面拓展“网络思政”阵地。积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系统打造集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等于一体的网络思政阵地集群。引入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VR校史馆、数字思政屏、智慧党建平台等沉浸式教育场景,运营“V一马当先”公众号,开通“闽南师大12345”线上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网络文化节、知识竞赛与微课比赛,开发《八闽红旗永不倒》等本土化数字资源,切实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锐度和传播效能。

深化方法创新,大力推行“精准滴灌”模式。依托问卷调查与大数据分析,动态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现实需求,推行对象化、分众化教育路径,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和群体特点开展分层分类的精准思政。实施“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以“4+15+N”模式系统培育青年政治骨干,组建16个“青马”读书小组,累计开展读书活动百余场。通过导师制、午餐会、谈心谈话、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和生涯规划等个性化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一对一”“多对多”精准引导,真正把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深化融合驱动,构建“三全育人”同心圆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将价值塑造置于人才培养首位,全面落实《闽南师范大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创新“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结合闽南歌仔戏、非遗文化打造话剧思政课等新型课堂范式。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0门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省级示范中心。

促进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推动第一课堂知识向第二课堂实践有效转化,每年组织近80支社会实践队,开展“循足迹·育新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项目,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品牌活动。深入挖掘闽南红色文化、廉洁文化、法治文化资源,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永远的马克思”“百年初心 再启征程”系列主题文艺汇演,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李林》《谷文昌》《龙江颂廉》《宪法守护,马兰花开》等话剧、情景剧30余部,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实现校内资源和校外力量协同联动。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对接政府、企业、社区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稳定共建平台。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大讲坛”“龙江讲坛”等特色文化平台,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模、最美检察官等先进人物开展榜样教育。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立党支部,引入校外导师参与党建沙龙、读书分享会,建设宿舍文化长廊,推动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场景,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聚焦精准赋能,提升育人队伍“战斗力”

赋能思政课教师,做培根铸魂的“主力军”。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教育部及省级培训、赴知名高校及革命圣地研修、举办“1+N”引航计划新教师培训班等多元路径,系统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修机制,支持教师访学交流与课题研究,强化政策保障,着力打造一支有信心、有底气讲好“关键课程”的思政铁军。

赋能辅导员,做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完善选聘、培养、管理与考核机制。实施辅导员“星”成长计划,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与结对帮扶强化“传帮带”,激发队伍内生动力。支持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定期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与专题培训,促进其职业能力持续升级,切实担当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赋能专业教师,做课程思政的“践行者”。依托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坊、公开课、学术沙龙等活动,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培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评选优秀案例、举办教学创新大赛等途径,选树一批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团队,示范带动广大专业教师实现“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育人格局。

着力增强质效,提升思政工作“感召力”

凝练育人成果,推动模式化推广。系统梳理思政工作优秀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范式。总结“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优秀案例37项,获省级以上思政精品项目28项,2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让红色文化的种子“有声有色”撒播在心田》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采纳,并载入《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年度发展报告(2023)》。2个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学院党委、35个党支部入选省级培育创建单位。学校获批福建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被确定为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重点马院。

强化制度驱动,激发全员育人活力。构建分层分类的思政工作考评与激励体系。将思政工作成效纳入学院与部门年度考核核心指标体系,实施差异化评价,与评优奖励、绩效分配挂钩,通过先进评选、项目立项促进经验交流与成果共享。将思政工作实绩全面融入考核评价与职称晋升体系,针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等不同群体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强化结果运用,实现绩效奖励、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有效联动。特别将教师在思想引领、竞赛指导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成果予以认定,有效激发教师参与“三全育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聚焦学生发展,彰显育人实践成效。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推动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综合素质持续提升。在福建省“一‘马’当先”知识竞赛中屡获团体及个人奖项,累计30多次获团体或个人一、二、三等奖。获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20余人次,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00余人次,20余部网络文化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社会实践获国家级表彰7项,省级表彰集体22次、个人29人次。60余名学生参加西部计划,100余名学生投身乡村振兴,7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国家级荣誉。上述成绩充分彰显了学校思政工作落实于行动、见效于成长的实践价值。

(廖志丹 | 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