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细悟,笃行实干。一年来,福州持续深化拓展“三争”、开展“奋勇争先”行动,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改革引领 释放活力
紧扣“推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两项主要任务,福州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赋能海洋产业发展,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推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福州创新养殖海权“三权分置”“两证联动”改革,农村集体养殖海域使用权通过福州农村产权流转平台交易额达31.03亿元。全省率先实施的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与采矿权“两权合一”公开出让,更让海洋资源变成了“活资产”。
在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方面,福州不断创新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实施“五三联动”服务模式,搭建基金、银行、证券、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与涉海企业对接平台,构建五种“政金企”三方联动服务模式,赋能产业发展。在榕银行推出“福·海贷”“远洋渔补贷”“鲍鱼贷”等40余款涉海专属金融产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海洋产业。
产业强海 筑牢基石
福州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渔业产业基础雄厚。全市渔业产值连续30年稳居全国第一,写就海洋经济领域的“福州奇迹”。在全国首创建设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累计投放12台(套)深远海养殖平台。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能级持续提升,远洋渔船数占全国18%、远洋渔业产量占全国19%,全国最大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从福州首航南极开展生产。
福州积极构建现代海洋工业体系,打造江阴港城经济区千亿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建成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己内酰胺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海工装备续写“船”奇,福州年造船能力超百万载重吨,全球首艘8.5万吨级新型多用途船、4.5万吨超大型海洋工程船、全国首艘大型海上风电多功能运维母船建成交付。培育国际领先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下线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和全球最大的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投产全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临港工业的“硬核”实力令人瞩目。
科技兴海 激活动能
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州着力构建“1+6+4”特色海洋科创体系,以福州海洋研究院为核心,嫁接6个海洋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培育4个海洋科创成果集中转化区,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重点围绕水产种业和养殖业、现代海洋渔业、水产加工流通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信息业等七大方向产业开展“揭榜挂帅”攻关,让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科创体系的支撑下,种源创新领域频传捷报。福州大力实施水产种业振兴工程,引进、培育适合我市深远海养殖的当家品种,着力打造水产种业“福州芯片”。全国首批“无边海带”试养成功、全球三大顶级海胆之一的中间球海胆实现4000万粒量产、沙蚕新品系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繁育,一系列突破让福州水产优势特色品种良种覆盖面达86%,种苗产业年产值突破35亿元。
不仅如此,前沿技术探索也在不断刷新纪录,持续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的边界:全球首个用废弃牡蛎壳研发的骨填充医用材料成功上市,全国首幅渔业专题电子海图发布,福建及海峡地震观测网、海联网应用示范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
开放活海 拓宽格局
闽江口潮涌不息,开放风劲帆正扬。福州立足海峡、辐射海丝、面向全球,推动海洋经济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当前福州港“南集北散”格局基本形成,高标准打造国际深水大港和航运枢纽,福州港建成生产性泊位185个,拥有江阴港区20万吨级、罗源湾港区30万吨级多条深水航道,总通过能力近2.3亿吨;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69条,可通达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3.35亿吨,排名全球第19,获批商贸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伴随着航线的延伸,是福州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蹄疾步稳,探索建立了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经贸创新发展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孵化可复制的制度基因。创新“指挥部+管委会+投资公司+产业基金+智库”开发运作模式,成立“两国双园”控股集团,全面推进园区高水平标准化建设。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在园区开展金融创新。
世界级盛会连续举办,成为福州链接全球海洋资源的重要窗口。以“福海扬帆 绿动领航”为主题的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已邀请超50个国家和地区约800名嘉宾参会。作为连续三届落地福州的高能级平台,前两届大会已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齐聚,展示超1.35万件硬核海洋科技产品。连续举办17届海峡(福州)渔业周,同期举办的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2025年规模跃居全球渔业展第二。
福马产业园内,7项马祖企业海工装备项目已签约落地,总投资达12.1亿元。福马“小三通”客运航线累计运送旅客超百万人次,3条对台空中直航与20条海上货运航线构建立体通道,让两岸经贸往来更趋紧密。海峡青年节升格为“海峡青年荟”,“两马”同春闹元宵等活动持续升温,更让海洋成为两岸情感交融的纽带。
生态护海 绘就画卷
海水湛蓝,海风送爽。福州滨海旅游市场热潮涌动,连江环马祖澳滨海旅游度假区与福州新区(长乐区)下沙海滨度假村游人如织。在这背后,是福州优越的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出圈”。
福州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进11个湾区美丽海湾建设,滨海新城岸段跻身全国首批美丽海湾案例,闽江河口湿地同时入选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与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为“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再添分量。
沿着绵长海岸,福州完成全市14个省级以上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全市1408个入海排口分类整治,强化陆源源头截污和海漂垃圾治理,国控点位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从2021年的83%提升至2024年的95.4%。
今年6月全国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主场活动在福州举办,285万尾中华鲟、日本鳗鲡、花鲈等水生生物欢快跃入闽江口水域。自2022年在全省首创“万人亿鱼”生态品牌以来,累计投放各类海、淡水苗种超50亿尾(粒),对近岸海域和闽江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国海洋碳汇实践的先行者,福州已实现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首创“渔业执法+蓝碳修复”生态补偿机制、印发全国首张海洋渔业蓝色碳票、完成全国首宗“沉积碳-惰性碳”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等多项全国首个创新实践,累计开发碳汇27.7万吨、交易量达6.4万吨。
向海图强 谱写新篇
耕海谋强,向海而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州将继续扛起省会担当,发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引领作用,福州将继续深化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努力在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建设中奋勇争先、多作贡献。
(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