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安市妇联紧扣“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战略,以“星链工程”为核心抓手,在园区妇联建设中创新实践“三维立体覆盖、四色服务赋能”模式,形成具有南安特色的园区妇联工作品牌。以下是具体做法及亮点:
组织覆盖立体化,构建“联建+带建+托建”网络
跨域联建破壁垒。打破园区地理界限,在霞美镇整合电子光伏产业基地与机械制造装备基地,成立霞美片区产业基地妇联,统筹服务两大基地42家企业的2300余名女职工。创新“1+N”妇联创建模式,以片区妇联为枢纽,带动阳光中科、成辉国际等企业成立独立妇联,并在美团外卖霞美站、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等设立8个“妇女微家”,形成“妇联组织+微家矩阵”的服务网络。在水头镇弘一集团,整合石材加工、贸易、物流等14家关联企业成立妇联,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妇女工作一体化推进。
党建带建强根基。将“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全覆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建工作整体布局,联合组织部将女性员工超30人的园区企业列为重点筹建单位,截止目前,共建立园区企业妇联961个。实施“执委双挂”机制,镇、村妇联执委与园区企业妇联班子交叉任职,在霞美片区产业基地等12个园区设立三级执委工作站,定期召开妇女议事会,联动解决女职工诉求。
灵活托建补空白。在暂不具备组建妇联条件的行业平台上,探索设立妇女工作载体。一是依托各类行业机构服务平台建设妇女微家。比如已依托福建省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的办证服务大厅、南安市石材协会的石文化工作室设立了妇女微家。近期正推动相关产业行业协会集中建设妇女微家。二是依托各类女性工作平台设立妇女工作联系点。在南安市的五大产业人才之家、女性“两代表一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点、女企业家联谊会七个片区活动阵地、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一中心四站点”等平台,先后设立妇女工作联系点。
服务赋能精准化,打造“四色”特色品牌
红色领航铸魂。依托“理响武荣”巾帼宣讲品牌,在园区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女性创新创业等主题宣讲50余场,培树“全国最美家庭”杨宝贵、“泉州市最美基层执委”陈雪琴等先进典型。积极指导阳光中科妇联创建“妈妈班组”“巾帼红车间”、成辉国际妇联设立“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站”“巾帼心灵驿站”等,为园区女性群体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蓝色创新赋能。搭建“政企校”协同平台,与闽南科技学院共建“女企闽科・创咖助力”基地,开展“创客说”路演、“圆桌派”茶话会等活动,促成女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6个,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200余名。设立南安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产业基地科技服务站,组织13场跨园区观摩交流和5场巾帼技能竞赛,培育巾帼文明岗10余个,推动女性职工技能提升。
金色发展助力。大力促进女企业家发展,建强南安女企业家学苑,为女企业家打造“素能提升+资源链接”的新型平台,先后组织外出对标学习、高校研修、公开课、园区考察、研学等活动12场,组织参访成都、广州、北京、香港、武汉、深圳等先进地区企业28家,走进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聆听专家学者授课22堂,进一步助力女企业家成长培育,赋能巾帼企业发展。
粉色关爱暖心。探索推广“妈妈岗”,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惠及300余名女职工。建立挂钩帮扶制度,由妇联执委组成爱心妈妈队伍,结对帮扶困境儿童127名。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团队,为女职工提供婚恋辅导、压力疏导等服务。累计开展“暑期公益活动”“家风家教讲座”等关爱活动200余场,服务家庭超2000户。
机制保障长效化,激发组织内生动力
轮值管理提效能。推行园区妇联轮值主席制度,每月由不同企业妇联主席牵头策划活动,累计开展“女职工维权周”“亲子开放日”等特色活动46场。建立“阵地共享”机制,统筹园区内“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公共资源,实行“轮值主办+经费补助”模式,年均开展活动超80场。
数字赋能强服务。探索园区家庭服务场景网格化将园区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南安的网格化工作体系。依托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场景运用项目和基础数据,实现“妇联干部在格中走,妇儿需求在网上办”的工作格局。园区妇联组织对广大家庭需求实现“望闻问切”诊断,各类服务家庭措施更加高效。
多元协同聚合力。协调市场监督、税务、人社等部门组团为园区的企业、商户提供工商登记、税务办理等业务服务。组织开展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女企业家、女商户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创业辅导培训、推介活动,宣传创业项目,服务创业创新。常态化组织产业间、企业间多种形式的观摩交流,开展巾帼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女性职工职业素养,今年来组织观摩交流23场,各类技能竞赛20余次。
(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