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人:拉近青年与传统学说的距离

朱杰人:拉近青年与传统学说的距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8 14: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福州10月17日电(记者 胡美东 张怡)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朱杰人致力于传承弘扬朱子学。他援引历史人物对朱熹的评价,指出朱子在传承和复兴儒学的突出功绩。

当代历史学家蔡尚思曾有诗云:“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和武夷。”康熙年间的清人阎若璩则评价说:“天不生考亭,仲尼如长夜。”明末清初学者刁包则认为:“孔子天地也,朱子日月也。”朱教授表示,以上三人的评价充分说明了朱子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朱子和孔子是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相互成就,不可或缺。“如果没有朱子,孔子的思想将被黑夜吞噬。朱子对孔子的学说重构,令儒家思想得以流传至今。没有朱子,就没有今天的儒学。”

朱子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往往被视为革新者,为儒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朱教授认为,朱子所贡献的儒学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朱子学构建了一整套完备、严谨、自成规模体系的思想与理论体系,使儒学摆脱了原始的状态。其次,它把儒学从章句、训诂、寻章摘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赋予儒学讲求研究义理的形态。同时,它引入了思辨的思维方式,使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而且,朱子学建立了一套自成体系的话语系统,开拓了儒学的发展空间和他者平等对话的条件。最后,朱教授指出,它系统地提升了传统儒学的阐释、研究和方法,构建了新的方法论。比如吸纳、消化、融合外来文化与非儒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而非一味排斥。“它是古代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对我们今天的实践仍具有启迪意义。”

朱教授在采访中,特别引用了“两个结合”理论,他指出,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朱子学在新时代得以继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经典学说能够不断地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在于时人对于经典与时俱进的解读与重构。在现今社会,朱子学说仍继续滋养着民众。朱教授表示,朱子学并没有消亡,在今天依然凸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学提供了文化自信的不竭力量与动力,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源头。它所倡导的功夫论与修养论及其具体方法、范式,是医治‘现代病’的良药,有益于个人修养和道德的提升。”

他呼吁,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消除对朱子及其学说的误解和污名化,让朱子的学说和思想走入民众、走进课堂,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朱子、学习朱子、理解朱子,将“日用而不觉”变成“自觉”和“自发”,才有可能“转化”和“发展”。

谈及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朱子文化,朱教授表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深植于他们的血液与基因之中。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他们的这种情感激发、调动出来。”

朱教授现为江西婺源的紫阳书院和福建南平的考亭书院山长。他倡导教育改革,将这些古典先哲的思想引入课堂。他介绍两家书院都在朱子文化普及方面做了些尝试和努力。比如,考亭书院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近思录》的系列讲座。“《近思录》是理学的启蒙读物,共有14卷,我们把它分为17个专题进行宣讲,一月一讲,普及理学、新儒学,使听众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爱上自己的文化传统。”

书院还开设了“读书班”,教读朱子原著《小学》。 这是朱子当年在办学时指导弟子编撰蒙学著作,专为15岁及以下的童子而设计。全书以儒家伦理为核心,旨在为儿童确立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教导他们基本的应对和进退的道理。有许多的中小学教师、校长参加。每年暑假,书院还给当地的中小学老师办研修班,迄今已经办了十几年了,有数千教育工作者参加并受益。

朱教授还强调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亲近和融入朱子文化。他以考亭书院开办的“朱子之路研习营”为例,来进一步解释书院的创新做法。这项每年一度的学术活动,吸引了中外青年学者的广泛参与,今年已经办了第十八届。活动期间,营员们实地走访了朱子当年生活、办学之地,寻源理学,体验非遗,沉浸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此外,书院所在地南平市连续几年举办中小学生间的朱子诗词大赛,还举行诸如古代的开学典礼“释菜礼”等传统仪式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了探索和庆祝文化根源的机会。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