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媒体记者 雷树功
10月10日—12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新材料领域)主擂台赛在龙岩成功举办。本次大赛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布14个榜单,由市科技局牵头征集的龙岩企业榜题入选6个,其中3个榜题进入“擂主”榜题并摘冠。
“本次擂台赛及系列活动成功搭建起校企科技合作的重要桥梁,有力推动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精准向产业一线集聚,加速产学研深度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全市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上杭县、武平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新罗区和永定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对我市创新工作的肯定,更构建起了全域覆盖、梯次推进的创新发展体系。
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出台《关于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若干措施》《龙岩市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2023—2030)》《龙岩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十八条措施》等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
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全覆盖两提升”行动,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22家企业、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6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1家。
加大政策落实和资金保障,累计向上争取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创新券补助、科技小巨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奖励等省级及以上补助资金超4亿元,兑现下达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省科技奖配套奖励等市级科技经费超2亿元。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赌点。创新平台搭建加速推进
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组建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与专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科技等4个具有龙岩特色、开放共享的产业研究院。成立龙岩市数控机床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工业摩擦润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龙岩分中心、福建省海洋装备抗疲劳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龙岩分中心等平台。加快省、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省级星创天地24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
布局科创飞地建设。探索“异地研发+龙岩生产”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在广州、厦门、长沙等地设立异地研发机构推动市外人才与本地产业精致匹配。成立广龙对口合作科创园、引进首批入驻企业27家,成立厦龙山海协作科创园、引进首批入驻企业27家,认定龙岩市科技创新“人才飞地”40家。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无论是冲击全国性创新赛事,还是参与省级科技奖项角逐,我市均交出亮眼答卷,成绩斐然。德尔科技、晶旭半导体获首届、第二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优胜奖,均为当年度全省唯一。27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连续举办十一届龙岩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并组织优秀企业参加国家、省创新创业大赛,5家企业获国赛优秀企业、45家次企业获省赛优胜奖以上奖励,全市参加省赛获优胜奖以上企业数连续六年居全省设区市第一(厦门单独办赛)。
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全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累计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省“揭榜挂帅”重大专项2项,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超300个、立项金额近4亿元,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633个、立项金额1.03亿元、带动研发投入3.22亿元。
科技创新资源加速聚集
实施“才聚龙岩”行动计划,积极引培高层次科技人才,柔性引进59名高校专家学者组成加入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其中包含院士3名。全市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8人次、省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人次,遴选市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9人、认定450名科技专员、认定科技创新“人才飞地”人才49人。
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围绕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成立闽西南五地市科研平台创新联盟,举办创新联盟技术交流与成果对接会,邀请近30家高校、科研院所、130家企业来岩交流。
加快推进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共建设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龙岩分中心1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5家、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7家。推动技术交易市场蓬勃发展,培育技术经纪人104人,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130份、合同成交额13.75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0.38亿元。
记者手记
创新驱动,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抢占未来先机的“金钥匙”。从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到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场,一项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个个项目落地开花结果,无不彰显创新驱动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紧握这把“金钥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