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朱子思想对当代的启迪

张志强:朱子思想对当代的启迪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8 16: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福州10月18日电(记者 胡美东 张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经典的儒家思想对于当代的国际交流仍具有启迪意义。

张志强所长,同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并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也是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他指出,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与儒家价值观中的“天下一家”概念相呼应。“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到底就是对‘天下一家’理念的贯彻,不论是孔子还是朱子,都共享着‘天下一家’的理念。”

“理一分殊”是朱子提出的重要命题。理是一个内在于万殊之中的一个共同的理,理就是全人类所认同的共同价值。

张教授解释道,“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本身就体现了‘理一分殊’的道理。通过文明互鉴实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他进而指出,朱子学讲求“旁通而上达”,即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考虑彼此的诉求,这就是忠恕之道,通过忠恕的旁通进而达到“上达”以知天的结果,就是达到共同认识,实现共同价值。朱子在《大学》里边所讲的这套修养的方法,背后包含的价值确立方式,就是不同于“普世价值”的“共同价值”的确立方式。这一点在今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张教授补充道,“朱子在整个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为儒学和理学的集大成者,朱子在整理儒家经典、促进儒学新发展、推动儒家价值观深入普通民众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对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原理性总结,使中国文明史进入到一个高度自觉的发展阶段,让中华文化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定向。”他指出,“从历史角度来讲,朱子在孔子基础之上又一次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新发展。”

在朱子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儒家自身适应这些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变革,以帮助变革中的时代重塑秩序。朱子其实是应运而生的。张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在唐宋之际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化,引发出儒学革新的两个大的趋向。

其一,就是由儒学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主流,不断地向内转,不断地凝聚出一些坚实的精神价值内核,成为民众精神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据和核心。“以朱子为集大成者的理学传统,也就是所谓的心性之学,是这个‘向内转’的一个标志。”

同时与“向内转”的潮流一道,中国文化还有一个“向下移”的过程。“唐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儒学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架构,也包含一套与政治架构配合的价值系统,更多由世家大族集团所把持。至唐宋以后,随着中国社会趋于扁平化的发展,为了应和社会变化的潮流,儒学出现了一个礼教下移的过程,礼教深入到民间,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成为组建普通百姓生活世界的力量,打造出了一个坚实的礼俗共同体。”

张教授指出,这个下移过程最终也是以朱子学为代表的。他编撰的《四书》就是针对这个“向内转”与“向下移”的潮流打造的一个新的经典系统。围绕四书又形成了《朱子家礼》,它是与建设礼俗社会相配合的一个经典。“朱子所开创的由‘向内转’和‘向下移’所形成的新的文明格局,正是我们今天基层社会最底层的价值观的来源。”

随着南宋的建立、全国文教中心的南移,理学南传,中华文化在南方社会进一步深化发展。“朱子学这个集大成的思想体系的形成,是这一波文化运动的结晶。”

元代把朱子学定为官学,使得这一思想文化结晶成为了全中国所共享的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

“要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整体架构来理解孔子到朱子整个思想运动和文明进程的关系。”张教授强调,尼山孔子与考亭朱子代表着中华文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成果,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从孔子到朱子,大一统的中华文明格局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尼山和考亭间的联动,就不单纯是孔子和朱子的联动,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和空间发展的一个结构性的关系。”

张教授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里面讲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两个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他强调,“这个人民群众‘日用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其实就是由朱子学所带动、所涵养、所塑造出来的中国人民最底层的价值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是在 2021 年3月福建武夷山的朱熹园首次提出的。在朱熹园提出这个重要论断,“其实展现了一种千年视野 —— 在朱熹以来中华文明千年发展的基础上,开创未来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的文明使命。”张教授指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进一步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让百姓日用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去承载和传达马克思主义真理,让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文化相互充实,相互成就,是第二个结合的真谛。”

朱子文化在海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张教授举例说,朱子学传入日本和韩国后生根发芽,成为韩国和日本自己思想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传统里面,朱子学发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张教授表示,朱子学之所以走出国门有这么普遍的影响,是因为它包含的“理一分殊”理念,使得不同的文化传统接受起来并无违和感,这深刻说明了朱子学具有着分殊而理一的共同价值。

张教授表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与福建省委宣传部合作,连续四年主办了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考亭论坛”。

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将于10月18日在福建南平开幕,大会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围绕“发扬朱子文化时代价值,促进全球文明互鉴共生”这一主题,与会的中外学者将共同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