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
1945年,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省台北市庄严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对日本受降典礼,这一天,也被正式定为“台湾光复节”,台湾摆脱了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陷于日本铁蹄之下。台湾人被改换日本籍,成为异族统治下的“二等公民”,不能学习中文,无法接触到中文书籍报刊,甚至被迫更名改姓,就连祖宗牌位都不允许祭祀……如果说全面抗战是8年,东北抗战是14年,那么台湾的抗战就是整整50年。在中华民族来之不易的胜利中,台湾民众是抗战的重要生力军。而我们不应忘记——在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抗日历史中,曾有无数同胞跨越海峡,奔赴祖国大陆抗日战场,以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壮丽篇章。
彼时,在日本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下,台湾沦为日本侵略战争的“补给包”,数以万计台湾青年和志士将抗击侵略者的希望之光转向了祖国大陆。其中,既有苦殖民当局已久、移居大陆多年的普通民众如柯水治一家;也有怀揣救国救民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革命者,如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东区服务队队员钟浩东;还有像晚清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之子丘念台这样身负家族使命的有识之士。“欲救台湾,先救祖国”,他们怀抱坚定信念渡海而来,投入全民族抗战的行列。
1938年,因为日本国籍的原因,在大陆行医的柯水治一家与所有当时在福建的台胞,被集体迁往崇安垦殖所集中管制,直到遇见抱着“祖国抗战的胜利,必然就是台湾抗战的胜利”之信念,组建“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的李友邦,从此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绑在一起,奔走于闽浙沿海,搜集情报、反间劝降、治病救人、鼓舞人心。
1940年,带着对原乡的憧憬,钟浩东、蒋碧玉夫妇放弃在台湾的优渥生活,携表弟李南锋及萧道应、黄素贞夫妇偷渡回大陆,奔赴抗战前线,却因日语流利险被国民党军队误为“日谍”处决,幸得台湾抗日志士丘念台担保获救。他们含泪将刚出生的孩子托付于人,加入丘念台领导的“东区服务队”,在闽粤大地播撒抗日的火种。
而丘念台的一生始终镌刻着“念台思归、复疆报国”的家族印记,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仅举家投身抗日,引领民众保卫家园,更在抗战胜利返台后,率团遥祭黄帝陵,以最庄重的仪式诉说着血脉相连的中华情深——五万赴大陆抗日的台胞英魂始终与山河同在。
他们都是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有儿女情长,也在被误解与生死考验面前有过困惑和彷徨。当世界都在追问“你是谁”,跨海而来的“追光者”用热血写下答案:我们是中国人。80年后,这些湮没在历史褶皱中的普通台湾人的故事,在即将开播的4集历史纪录片《追光》中被打捞出来,通过台湾统派作家蓝博洲等台湾文化人的视角和亲历者、后人的讲述,在两岸共同抗日和台湾光复前后的叙事时空中徐徐展开。
“抗日战争,台湾同胞从未缺席”,这是两岸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也是无可置疑的历史真相。生于台湾省苗栗县,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法文系的蓝博洲曾不止一次痛批“台独”意识形态出于政治目的,刻意扭曲、湮灭台湾抗日、反殖历史,“我们必须认识真正的台湾历史,才能正确理解当前社会的困境所来。”
《追光》以荣获第17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的《两岸家书》原班主创为核心团队,集结两岸纪录片精英力量,通过珍贵历史影像、抢救性寻访和亲历者口述,生动再现台湾光复和两岸同胞并肩抗日的恢宏画卷。对此,节目总顾问、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汪毅夫评价:从《台湾·1945》《两岸家书》到《追光》,形成了福建广电历史纪录片创作的传统——人、事、情、理面面俱到,学术、艺术一炉共冶,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完美结合。
据悉,该片将于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当天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开播。
(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