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全会精神照进门 金砂红韵暖了心

福建永定:全会精神照进门 金砂红韵暖了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4 17: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未散尽,张阿婆已提着自家种的水果玉米往“诚信菜摊”走去。竹篮里的玉米还沾着露水,她熟门熟路地放下篮子,在纸板上写下“玉米五元三个”,便转身去河边散步——这是金砂镇延续二十多年的“无人菜摊”日常,也是乡亲们最安心的“早间仪式”。

这方浸润着革命基因的红土地,如今正悄悄发生着温暖的变化。10月24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我们走进永定区金砂红色小镇,看到的不是刻板的“政策宣讲”,而是乡亲们用生活编织的“振兴故事”。

“从前总想着往外跑,现在倒盼着游客来家里坐坐。”返乡创业青年张志彬说。饭店前游客们正围着土灶尝新出锅的客家簸箕粄。这位曾在厦门打拼多年的金砂人,如今把饭店打理成了能听革命故事、品农家菜的歇脚地。他笑着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说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我们这儿,就是让老区的好山好水、好味道,变成乡亲们的‘钱袋子’。”

在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金谷寺旁,新建的张鼎丞纪念馆与国家安全教育展陈馆静静相望。金砂镇镇长罗强指着墙上的照片说:“你看,当年红军战士在这里分田地,如今我们这儿让群众用‘道德储蓄银行’存积分——拾一片垃圾、帮邻居收稻谷,都能换‘文明家风’的积分。”这种“红色基因+现代治理”的巧思,让全部村民都加入积分竞赛,干群共同参与化解邻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村”。

最让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金砂河的“重生”。三年前,这条河还是“三类以下水质”,如今狐尾草摇曳、鱼苗穿梭,沿河栈道成了乡亲们晚饭后散步的“打卡地”。78岁的张大爷指着河岸说:“现在不仅能看水清岸绿,还能在‘农耕体验园’教孙子认庄稼、讲革命故事——这不就是‘红色教育’该有的样子?”

这些变化,不是“突然”的奇迹,而是金砂人用“活态传承”书写的答案。他们把“诚信菜摊”的德治传统、红色研学的教育功能、绿色生态的产业潜力,一点点“编织”进治理的日常。正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这里的乡亲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当红色基因融入生活、当绿色发展成为共识,老区的振兴,从来不是“远方”的蓝图,而是眼前触手可及的温暖。

正午时分,红军街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鲜活。阳光透过张鼎丞纪念亭,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十送红军》的旋律轻轻流淌。张阿婆菜篮子里面的玉米已经卖完,30根玉米刚好50元,她叠好钱,笑着说:“一上午就卖完了,是因为我这玉米甜着呢,就像咱们金砂的日子,越过越甜。”

这,或许就是金砂红韵最动人的模样,在初冬时节暖得像灶膛里的火,亮得像河面上的光,让人看了,就舍不得离开。

“金砂镇将继续以红色基因为底色,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社会治理为支撑,书写更加温暖的振兴故事。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这里将打造‘红色文旅新景区、研学实践新基地、美丽宜居后花园’的三维定位,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绿色生态成为发展底色,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让金砂红韵成为革命老区振兴的温暖样本。”永定区金砂镇党委书记江炬茂表示。

(熊 川∣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