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红军服,重走红军路,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念。”在古田会议会址参与研学后,龙岩学院学生曾安琪的感慨,道出了福建省西部片区“行见八闽·星火相传”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的育人魅力。
作为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闽西拥有“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2024年以来,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的统筹指导下,由龙岩学院牵头,联动龙岩、漳州、三明三地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开展“行见八闽·星火相传”西部片区研学实践圈建设,吸引了龙岩、漳州、三明三市的大中小学生广泛参与,并积极延伸至周边兄弟省市学校,不断扩大研学实践圈层,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传承,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
多方协同聚合力
以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在‘大思政课’中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这一‘生动教材’,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珍平表示,西部片区研学实践圈建设的初衷,就是把西部片区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这需要政府、学校、实践基地三方协同发力。
“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针对研学线路优化、课程设计、安全保障等问题共同商议,确保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吴珍平介绍。在这种机制保障下,2025年暑期,“行见八闽·星火相传”西部片区32个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实践基地是红色资源的“承载者”。西部片区深挖古田会议旧址群、谷文昌纪念馆、吉山文化抗战遗址等红色地标资源,开展合作共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闽南师范大学学生曾冰洁在谷文昌纪念馆参观时,就被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治沙,十几年反复试验终让荒岛变绿洲的故事深深打动:“以前觉得‘实干为民’是口号,现在才明白这是革命先辈用行动践行的信念。”
此外,西部片区还积极拓展跨省合作。借助广龙合作及天津大学、广州大学对口支援契机,与广州、天津等地研学营地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师资互派(每年选派10名本地红色讲解员赴外地交流)、活动联动(如联合举办“重走红色足迹”跨省研学接力),今年已有200多名天津、广州学子来龙岩开展红色研学。
聚焦十大主题
让红色教育活起来、深下去
“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带到红色基地参观,而是要让他们沉浸式感受红色精神。”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玉凤表示,西部片区研学实践圈的突出特点,在于围绕红色文化设计的10条精品研学线路,以及背后所蕴藏的创新教学手段。
这10条线路的诞生,历经“资源普查-主题提炼-专家论证-试点优化”四步。2025年初,龙岩学院联合三市党史部门专家及研学中心,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对闽西及周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梳理出58个核心资源点,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星火燎原”“调查研究”“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医精神”“红色交通线”“红色金融”“红色军工”“先辈足迹”“生态实践”十大主题。
为让红色教育摆脱“走马观花”,线路运用了多种创新手段。在古田会议会址,学生通过AR设备“穿越”回1929年,沉浸式体验古田会议召开场景;在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借助VR技术重温毛泽东同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历程。
“以前在课本里学‘红医精神’,总觉得抽象,直到在研学时模拟战场救护,才真正明白革命先辈的坚守。”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丁经纬的感言,道出了沉浸式体验的育人价值。
课程设计还注重“专业融合”,让不同学科学生都能找到红色与专业的结合点。师范专业学生在“星火相传”线路中,学习将红色故事融入教案设计;医学专业学生在“红医精神”线路中,感悟医者使命,药学专业学生立下“到基层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电力专业学生在“星火燎原”线路中,立志为老区电力保障贡献力量。这种“红色+专业”的模式,让红色教育不再是“额外任务”,而是融入专业成长的重要部分。
创新线路与课程设计不仅深化了育人实效,更带动了校地协同发展。龙岩学院牵头的“古田之光耀征程:馆校育人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信仰与使命”等项目入选龙岩市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项目,为地方红色文旅发展注入活力。三明宁化、龙岩长汀等地的红色基地,因研学活动知名度提升,带动当地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实现“育人”与“发展”双赢。学生们也主动将研学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严鹭敏和同学剪辑的“时空对话”“书信朗诵”等短视频,通过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广泛传播;龙岩学院“守青护绿”实践队队员参与红色旧址周边的垃圾捡拾、老建筑保护等公益活动。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闽西红色沃土上开花结果。福建省西部片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以红色为魂、以实践为基,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历史现场,让青年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初心、在体验中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