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的古堡群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青瓦白墙间,村民陈阿婆正将晒好的萝卜干收进翻新的土楼厨房,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与远处传来的研学团队笑语交织成一幅活态传承的画卷。这片承载着客家人千年记忆的土地,正通过制度创新与活态传承,书写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永定答卷。
近年来,永定区锚定“守护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核心目标,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精细修缮为根基,创新推出“政府引导+村级主导+企业运营+村民受益”的闭环联营共建模式。在高头镇高北土楼景区,这一模式已让镇、村、企、民四方实现共赢——新业态培育带动农产品销量增长,村民年人均收入提升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周边文化体验、研学配套、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消费带动额截至2025年10月已达约3000万元,让保护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实惠。
守护风貌肌理,永定坚持“修旧如旧、形魂兼顾”原则。初溪村自2024年启动示范项目以来,针对建筑屋面被彩钢瓦覆盖破坏传统风貌的突出问题,创新“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专业支撑”三方协同机制。通过村规民约奖补激励,累计完成彩钢瓦面整治及旧瓦翻新10810平方米,濒危建筑加固修复、传统工艺活态传承成效显著,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村落保护修缮经验。
“项目实施后,濒危建筑得到加固修复,翻建房屋彩钢瓦实现统一改造,传统建筑工艺得以活态传承,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村落保护修缮经验。”永定区住建局局长林茂月表示。
要让古建筑“活”起来,关键在释放遗产价值。永定立足传统建筑多元属性分类施策:世昌楼、清福楼通过微改造延续居住功能,保留原真生活场景;庆源楼、庆成楼改造为客家文化、红色文化、非遗传承主题展馆,成为特色文化传播载体;朝阳楼、升恒楼引入专业民宿运营商升级为特色民宿;振成楼、环兴楼则融合民俗表演与科技灯光秀,打造沉浸式观光体验。这种从“单一保护”到“多元活化”的转变,构建起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生态,让传统村落焕发持久生机。
如今,永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已形成“制度创新激活共建动能、精细修缮守护风貌肌理、价值释放实现良性循环”的完整链条。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历史的记忆,每一道雕花都诉说着传承的故事,而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正是对“守护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诠释。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编辑:胡美东 通讯员:熊川)